自去年连续出台的《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和《“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两项政策红利后,垃圾发电行业以及相关设备企业被业内看作步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但是在行业加速发展的背后,暴露出行业标准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方式进行处理,以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前两种方式受到土地容量、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制约。随着我国城镇化致垃圾产量激增,为加快垃圾处理,并且能够将其变废为宝,垃圾焚烧处理受到市场青睐,垃圾焚烧发电厂数量也迅速增大。
截至2013年9月,我国已经投入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约159座,总垃圾处理规模为14.5万吨。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提出2015年前把环保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又重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87万吨/日以上。
目前现有的设施与2012年相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有5%的差距,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差距超过16%。据测算,‘十二五’期间要增加垃圾焚烧处理能力22.3万吨,如果按单厂日处理规模1000吨计算,则需增加22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而这些发电厂的建设也将带动垃圾焚烧发电整个产业链条。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链上游包括与垃圾收运及焚烧有关的各类设备,中游是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咨询、施工建设等,下游包括焚烧项目运营及垃圾渗滤液处理、炉渣处理利用等。据《固体废物处置行业研究报告》测算,“十二五”垃圾焚烧领域年投资额约260亿,上述设备约占45%,那么,每年设备需求量应该在100亿元左右。